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首页 招标公告 寻源·询价 筑材云链 资讯 商友圈 企业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筑你成功 > 新闻详情

建筑企业“不死”神话正在打破

时间:2017-12-28

通常说来,建筑企业是不太容易破产的,日本金刚组1430年的历史验证了建筑企业可以活成世界最长寿企业,建筑企业为什么能创造出“不死”神话?

首先,建筑业是订单生产,这与船舶、飞机制造行业很类似。由于采用订单生产模式,建筑业不像汽车、服装、食品等有存货,一般不存在跌价损失,多数财务账目上的存货是在建工程、材料和周转物资等;其次是建筑业的模式与制造业不同,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生产线和稳定数量的工人。经过长期磨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设备租赁、材料供应企业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能够把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企业无需沉淀过多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对业务的波动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第三,建筑行业高度传统,强烈依赖经验,缓慢的技术更新使建筑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与华为这些高科技企业相当于于营业收入10%的研发投入相比,建筑业不足千分之一的研发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此低的研发投入并不影响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建筑材料的通用性非常强,采购便利,即使出现一定的波动,也可以通过甲方的调价进行补偿。建筑行业能产生历史悠久的企业已毋庸置疑,欧、美、日这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且成熟的地区,历史超过100年的建筑企业数量也比较多,尤其是大型的建筑企业。 

然而,建筑企业不容易破产的神话,在现阶段的中国正在被打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建筑企业正在走下坡路并逐步难以为继,甚至逐步走向破产的边缘,我们预计这种趋势还会持续。

这一态势首先是在大部分联营挂靠企业出现。工程项目要做好,影响因素很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联营挂靠模式往往依赖于项目老板,如果项目出现一定的问题,在行业上行的阶段,多数项目老板会咬着牙做下去,毕竟还有未来的希望,项目出现亏损,可以通过自己负责任的形象承接以后的项目,从下一个项目挣回来;在行业下行态势下,当项目出现问题时,项目老板很难对未来寄予希望,往往把项目推给挂靠法人。收取少量管理费的法人单位,可以承受个别项目的风险,当出现系统性崩塌的时候,法人企业难以承受。遗憾的是,这类情况已经在过去几年不断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出现蔓延趋势;做到100亿以上营业收入的挂靠企业,可以在几个月内闪崩,陷入大批量的官司,成为僵而等死的企业。

其次是,部分管理薄弱、项目微利或亏损而导致公司层面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因拿不到项目或者项目减少而滑向破产边缘。行业下行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外部市场环境良好时,充裕的现金流可以让企业玩锅多盖少的游戏,把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掩盖,七个锅五个盖与十四个锅十个盖,并没有多大差别,当行业下行的时候,拿走七个锅、七个盖后,剩下的三个盖很难盖住七个锅,在迅速下降的现金流面前,企业真实的经营质量原形毕露,如果再加上甲方不及时的支付,企业的现金流困局会迅速放大企业的管理问题。

第三是,在全民投资的中国,有大量现金流的建筑企业很难抵制住投资的冲动,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已经走上投资的转型之路。在投资这个有无数短期暴富神话的行当里,同时也涌现出无数陷阱;这个最好的行当里有世界上最惨烈的厮杀和最悲惨的故事,部分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建筑企业发展为“建筑+房地产”、“建筑+PPP”,成为兼具建筑和投资特点的企业,其风险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建筑业。一些企业由于需要资金,既需要别人为自己担保,也需要自己为别人担保,一不经意,把自己推入了巨大的金融洪流,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则陷入惊涛骇浪。

那么,面对不断下行的行业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如何避开死亡的威胁?

笔者以为,首先是基于理性的战略思考,在做大做强做久中做出优先顺序的选择。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多数企业以只争朝夕的心态抓住了过去30年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说,过去选择先做大再做强的模式是抓住机会的必然选择,那么,在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做大之风已经刮过的今天,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磨练能力的做强时代正在到来,尤其对于多数民营和中小企业,做强一个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或者模式,应该是战略的首选。能继续走在做大做强这一康庄大道上的企业,数量必然越来越少,做大而能不倒的企业,即使在建设市场一直比较发达的日本,到今天,号称“超大手”的企业也只有大成、鹿岛、清水、竹中工务店及大林组五家。而在今天的中国,以建筑央企为代表的国企团队或许还有进一步做大的空间,其他企业做大的难度将不断增加。

第二是理性看待转型,“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这句近乎真理的“名言”在建筑业则未必正确。建筑业有巨大的生存空间,超多的细分领域,真正能够转型的企业并不会太多,建筑业也无需那么多的企业转型,日本和美国至今都有超过60万家建筑企业,传统的领域总会给不同的建筑企业留下生存空间,不转型显然不是等死;当然,不转型并不意味着不进步,在某个领域做精做专,应该是多数建筑“不死鸟”的最佳选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适用于规模经济良好的行业,而在传统建筑业,目前依然无法验证规模经济的规律,否则,就不会形成今天具有世界建筑业特点的总包和分包、大企业和小企业并存、市场集中度一直难以提高的竞争态势。

最后则是理性看待经营和内部管理。并非所有的业务都要接,也不是业务越多越好;在内部管理上,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都需要加强风险控制,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约束各种类型和组织层面的担保行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企业既要防止明处的风险,也要防止暗处的陷阱。

责任编辑:xiaozhu

热点推荐 更多>

相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