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13
以建设通州“行政中心”和整治“拆墙打洞”等城市改造运动为代表,中国首都北京近年来逐渐成为当前领导层表达社会改造理念的试验田和样板间。这一系列措施的成败必将成为各地方政府参考和借鉴的标杆。FT中文网推出“北京的无奈”系列文章,梳理分析个中利益纠葛与得失。本文为该系列文章第二篇。
8月9日一早,从天坛晨练回来的几个老邻居像惯常一样,拎着鸟笼走到位于天坛北里5号楼的豆汁店。依照多年来的生活习惯,每人一碗豆汁、两个焦圈,再闲坐聊聊天,可以消遣掉一上午的时间。
但是,这一天注定和往常都不一样。当这几个老哥们儿走到他们闭着眼睛都能画出店内格局的老豆汁店,惊愕地发现店面被一夜之间竖起的蓝色围挡团团包住,已经停业了。
这家挂着黑底金字“磁器口豆汁老店”牌匾,京味十足的店面,也被列入了“整治‘拆墙打洞’”的行列。这是这家店继十几年前磁器口大街改造,被迫迁徙到天坛北里后的第二次停业。
今年4月以来,北京发起了浩浩荡荡的“整治‘拆墙打洞’”工作。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第一批清查出了1.6万多户“开墙打洞”行为,其中丰台5000多户、海淀3341户、西城3000多户、东城2300多户、朝阳1800多户。各区在领到任务后立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
所谓“拆墙打洞”,是居民们把平房或楼房临近大街的一面墙拆掉,或是在居民楼一层的墙面打洞,把普通民宅扩成商铺门面。这些临街或位于一层的店面大多面积不大,营业范围主要是居民日常所需的小超市、理发店、早点铺、小型餐厅等。对此的治理从2016年就逐渐开始,而从今年四月起的集中行动则使它更成气候。
截至现在,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表明各个区县都已经取得了多少成绩,但不用怀疑的是,由于时任北京市长、新任市委书记蔡奇的格外重视,各区都干劲十足,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拆除的面积也是与日俱增。
“比学赶帮超”之下,各处开出的墙洞被填齐之后,甚至来不及涂抹泥灰修补,就裸露着赭红色的砖块。站在远处看,像街道两旁打上的一个个补丁。这些因为拆除速度太快,来不及统一整修的补丁将在今年冬天之前统一修葺成和整体街道相似的外观。不过,已经有很多人将原本开墙打洞后修建的漂亮的门脸,和被匆忙砌起来的丑陋的红砖墙,做成对比鲜明的长帖发在网上。尽管第二天就会被“404”,类似的帖子仍然会不时冒出头来,引起阅读者一片喟叹。
截至上半年,整治“拆墙打洞”一共拆了3000多万平方米违建,整治开墙打洞2.1万处。这样的拆除力度,相当于每天拆除一座工人体育场。而这样的拆除速度仍然在持续,丝毫没有减慢的趋势。
从官方的视角,治理拆墙打洞的合法性主要在以下几点:首先,拆墙打洞是不合理的,恢复原貌的做法有法律上的正当性;其次,拆墙打洞会对建筑承重面造成破坏,一定程度上危害居民安全;最后,拆墙打洞会给消防、治安带来隐患。
而这个行动收获的评价也泾渭分明。拆墙打洞多产生在原本规划不完善的胡同或老旧小区,为那里带来基本的商业和日常消费。因而需要日常服务的人,和长居于此并受到影响的人,对拆墙打洞的评价完全不同。
不少居民因为楼下或家旁被拆改成商业措施,致使家里噪声不断、光电污染、蟑螂或污水横行,对此早已深恶痛绝。他们对这个措施拍手称快的声音屡屡公之于众,而那些反对整治的声音却一冒头就会被删除。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磁器口那家豆汁店的关门引发了很多北京市民的愤怒。和以往关掉很多小摊子或是时尚小店不同的是,那家在北京南城颇具口碑的豆汁店,碰触到了“老北京人”的神经——豆汁这种外乡人很难接受的京味食物,是他们用于辨别血统的一个标签。
在被围挡围起的这个早晨,投诉电话打爆了西城区政府热线,“保护我们的豆汁店”的帖子在朋友圈流传,转发的基本都是北京“土著”。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在几天后发布说明,表示这家豆汁店的证照齐全,手续合法,只要拆除了违建的部分,就完全可以再恢复经营。
而绝大多数被治理的“拆墙打洞”店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对“开墙打洞”的市场主体进行登记限制措施,曾经有过拆墙打洞史的法人代表,以后在增资、法人和股权变更、经营范围等登记注册方面都会受到限制。
豆汁店的经历像是一个寓言——即使一开始的整治被很多当地居民所称道,也确实带来了环境的整洁和秩序的规范,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制约,这种整治迟早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包括那些最开始举双手支持治理的人。
事实上,这次的治理“拆墙打洞”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法理层面上的质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整体服务业严重匮乏,市民生活极为不便的前提下,北京曾一度大力提倡在民宅开设服务项目。今年以来被治理拆除的很多店面也像老豆汁店一样,虽然建在民居区里,但是证照手续齐备。而当整治运动发起,这些在法理上毫无瑕疵的店面同样遭遇了拆改。
对于正在方兴未艾,而且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几年仍将力度不减的整治“拆墙打洞”,应该如何评价似乎莫衷一是。从专业规划角度,这涉及到城市功能规划和建设。从法理角度,这涉及到管理者的治理边界。从居民角度,这涉及到城市常住者和短居者不同利益需求的协调……如果要将它们一一厘清,恐怕足以写出等身的专著。
然而,抛开这些各个角度不谈,这次整治“拆墙打洞”会如此坚决、力度如此持续,背后真正的原因各方都心照不宣——疏解北京的人口,消除低端产业,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自从三年前由总书记定下“政治中心、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这四大首都功能后,北京就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定位方式。曾在十年前以“北京欢迎你”作为奥运会主题歌、在六年前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已经从三年前那个不断汇聚资源和人口的虹吸机,变成一台规模巨大的离心机,按照既定标准将人与产业逐一分层,乃至甩出。
目前,一些因素已经出现了有改变的苗头。中国城市规划院针对方家胡同的治理情况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调研。方家胡同的整治从2017年5月开始,至今整治了90多处开墙打洞行为。这条已经渐成气候,逐渐有与后海、南锣鼓巷等知名胡同向比肩的商业街,又恢复成了纯粹的居住功能。
城市规划院的调研发现,整治前的自由生长状态和整治后的单一居住功能,都不是方家胡同最好的解决方案。整治后胡同的美观程度大不如前,商业氛围丧失殆尽。但原住民普遍赞同享受胡同改造后的安宁氛围,表示并不介意沿街店铺关闭所带来的生活不便。事实上,市民日常居住的时候也需要有商业功能甚至旅游功能,制定更加标准化和可操作可管理的规划是当务之急。
在调研的最后,城市规划院建议进行整体规划,促进胡同的商业混合多元业态。市委书记蔡奇对这篇调研报告写下了长长的肯定性批示,并迅速建立了专业研究团队。
可以预见的是,眼下这种“一刀切”、“运动式”的整治行动将会有所改变。整治方式也将不仅限于把旧有违章全部拆除。然而,大原则是注定不会更改的——整治“拆墙打洞”有可能不再那么机械教条,但核心的“离心机”功能仍将贯穿始终。
在这个过程中,“北漂”一族固然无从保证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否还能留在北京,无从保证家人能否有医疗、社保、上学等基本保障。而公平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无从决定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的城市将变成什么样子,自己是继续住在二环里,还是拆迁到回龙观、张仪村、长阳或是更远的什么地方……
没有人,能够和一台已经设定好程序的离心机探讨规则、商谈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