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1
近日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新布局。
《规划》提出,“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要基本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基本建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
推动中西部地区高新区升级
自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第一个高新区中关村高新区,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已经有146家国家高新区,2017年又批准了10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由于“十三五”末总量将达240家左右,意味着2016年到2020年,中国将增加百家国家高新区。
在布局方面,按照择优选择、以升促建、分步推进、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支持在农业科技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布局。
《规划》还显示,将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中央改革部署与地方改革需求,按照“东转西进”的原则,鼓励支持若干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等有条件的区域,依托国家高新区积极建设国家自创区,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自创区区域布局。
《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国家新区各有定位。其中,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柔性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牵引。
科技创新引擎再转身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创新改革驱动的旗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先后走访武汉东湖高新区、北京中关村、西安高新区等地,其中,武汉东湖的科研成果转化改革、中关村的央地融合创新、浙江的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竞拍等,都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透露,现在有统计的146家高新区,“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速度,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工业生产总值也增长了10.3%。
《规划》也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是面临创新创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多、真正拥有全球主导权的高端产业偏少等问题。
其次,国家高新区在前20年的发展中,赢得了发展先机,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新增产业要素会明显减少,政策优势会逐渐弱化,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此外,当前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区域布局有待优化,主动性、持续性、个性化的政策创新还不够。
《规划》为“十三五”国家高新区制定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示范样板,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国家高新区基本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基本建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
同时,国家高新区要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创新效率显著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6.5%。
数据显示,2011年-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3%提高到2.08%,距离6.5%还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