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23
▌ 中国企业为什么总在竞争激烈时合并?
01 绍耕:不是竞争激烈,才合并,而是实现合并前夕,竞争往往更加激烈
不要受到表象的影响而因果倒置。
不是竞争激烈,才合并;而是实现合并前夕,竞争往往更加激烈。
国内互联网企业间往往是在启动并购谈判后,通过加剧补贴或削价竞争来一方面扩大各自份额,排挤其他第三方竞争对手,争取更高估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争取合并后双方高管争取更多权力或利益而展开最后一博。
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这几个案例均如此。 其中,有关滴滴/快的合并的报道比较多,也很有代表性,例如福布斯中文网《滴滴投资人告诉你 百亿美金公司如何炼成?》的报道中,投资人王刚透露:
在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上,两家公司早在2013年年中竞标另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大黄蜂之时,自己和程维曾主动接触阿里和快的,表达合并意愿。双方随后启动了谈判,但因为合并比例和管理分工等问题有分歧而搁置。
去年,在获得DST超1亿美元的D轮投资后(节点——2014年12月10日 《滴滴打车获7亿美元D轮融资》),曾投资Facebook、Twitter等公司的DST创始人Yuri告诫程维:“必须和快的合并才能生存,否则会被Uber杀死。”由于股东和战略投资方均有意愿,管理团队达成默契,最终滴滴和快的如愿合并。
王刚此前在阿里巴巴任职超过十年,曾主管B2B北京大区、支付宝商户事业部和集团的组织发展,花名“老聃”。滴滴是他在2012年离开阿里巴巴后孵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此项目也让他获得了数千倍收益。
滴滴、快的在2013年没能实现合并后,发生了什么大家应该还记得,例如:
2014年1月28日《打车APP与红包:阿里vs腾讯的年末移动支付大战》
2014年2月17日,《滴滴、快的打车掀起第三轮营销 价格战愈演愈烈》
2014年2月28日《马云调侃快的、滴滴:打车软件让我母亲打不到车》
2014年5月16日《嘀嘀、快的同时宣布停止打车补贴》
但这样的补贴大战背后是什么呢?
陶辉东:《马化腾谈滴滴快的合并:再融四五亿美金来烧没意思》(2015年3月22日 ,经济观察网):
不过马化腾说,实际上他和马云很久之前就达成共识,觉得没必要继续拼下去了,“但是他们在下面还是斗得你死我活,所以我们想就让他们再斗三个月吧”。(2014年5月16日双方停止的补贴大战,也就是在2月15日左右达成共识—— @绍耕 注)
那么,为什么马化腾和马云能达成共识,使之前还在谈判合并的滴滴、快的开展6个月左右的补贴大战呢?这场补贴大战的背后的最大受益者到底是谁呢?
2015年11月5日,陈永谦:《专车的柳+争霸战》,载《新财富》:
……
滴滴打车比快的打车晚上线一个月。其创始人程维2012年6月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离职,创办小桔科技,9月推出嘀嘀打车软件。
……
回头来看,快的和滴滴最大的收获或在于,培育了1亿多用户的移动出行习惯,并完成了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正因如此,阿里和腾讯才站在了它们身后。
在移动支付领域普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后,自然补贴大战也就没有持续必要。
当合并的谈判仍在继续时,外界仍会感觉到竞争表象似乎没有在“夏至”之后降温,但实则已经离合并的达成越来越近了,直到合并传闻一再被否定后突然被官方证实的那一天,大家才会像题主一样感叹:
什么总在竞争激烈时合并?
02 何明科:兼并收购案井喷的背后:资本的力量以及退出后选择的多样性
这个不是中国的特例,美国的航空业、钢铁业、银行业等在竞争激烈的时候,也是频繁的兼并收购。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只是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之前毫无生气近乎铁板一块的兼并收购市场,老树开新花,特别是合并这一块儿不断发新枝:优酷土豆、滴滴快的、五八赶集、携程去哪儿和美团点评等等,让观众目不暇接,颇具视觉震撼感。同时因为在这些兼并收购发生后,生活各方面的补贴应声落地,让观众也有切肤之痛,所以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
兼并收购案井喷,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资本的力量以及退出后选择的多样性。
其一,资本的力量正在变得空前强大。这些兼并收购案中的公司,基本都是处于一个极度烧钱的行业而经历了四五轮甚至更多轮数的融资,管理团队所占股份已经较小;同时,行业竞争并没尘埃落定而需要继续烧钱。最终导致公司背后的资本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去左右公司的决定,资本当然是以ROI最大化为目的的,而不是所谓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发展出高瓴、老虎、红杉、BAT战略投资等多家超级资本,他们不仅口袋深厚,而且持股和布局横跨多家公司甚至直接对头公司,让这些资本更容易左右易手和背后联手以实现1+1>2的野心,有些兼并收购的决定甚至可以完全无视创业及管理团队。(比如:百度背后操盘换股,不用通知管理团队而直接把去哪儿卖给携程)
其二,创始及管理团队在兼并收购之后有更多的职业及生活选择,所以对于兼并收购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遥想n年之前,被收购或整合后,创始团队离开,除了财务自由,眼界也没完全打开,能做的事情并不是太多。而且再上路不能说从零开始吧,其实起点也不是特别高,融到的钱确实有限。而现在,如果这些兼并收购案中的创业者选择离开,除去获得财务自由之外,可选择的道路非常之多,无论是做天使或基金,还是再次创业,能获得的资源支持也是非常丰富的。市场上热钱太多,太需要优质资产和优质团队。
其中,眼界的问题也很关键。甚至有传言,当初徐老师在套现离开新东方之后也没找到方向,也是在游玩斯坦福之后,才发现天使投资这个大方向,最终成就一代天使至尊。另一个例子是当年靠SP退出的一帮人,基本全转去做游戏了。而如今时隔境迁,退出的成功创业者,有做天使(例子太多),做基金的(清流资本),有继续征战O2O的(爱屋及乌),有做硬件的(700Bike),有涉及文化产业的(追光动画)。花样非常丰富。
其实这也侧面回答了原题的一个分支问题,是否会阻碍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我认为这恰恰是刺激了新事物的出现,因为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环境的新陈代谢。兼并收购之后,退出的团队都属于成熟的生意人和产品经理,无论做哪一个行业都有潜质和执行力。
▌ 关于合并,程维怎么说?补贴还能不能有了?
首先,补贴八成是真的要没了!
滴滴收购Uber中国之后,用户最关心的应该就是“补贴”的“去留”了。
滴滴总裁柳青6月2日在美国的Code Conference大会上曾宣布,滴滴不再需要撒钱补贴。
柳青给出的答案是,当前的补贴比起2、3年前已经大幅减少。补贴不断下降的原因是,滴滴平台的网络效应越来越强劲。如果平台上没有足够的司机,乘客可能需要等一个小时才能坐上车。因此在行业初生之时,需要给予用户特定激励来进行市场教育。但是当滴滴已经到达日订单1400万这样一个水平,就不再需要了。
柳青认为,中国是独特的市场,技术将成为制胜关键,补贴不再是重点,没有人为了拿30%的补贴而愿意等上30分钟。
而Uber中国对于“补贴”似乎也不如从前那般热衷了。
中国优步战略负责人柳甄就“补贴”一事做过回应,“在外界看来,是Uber做了人民优步,滴滴快的做了快车,你补贴多少,我又补贴多少。其实从Uber的角度来讲,我们只想怎么让产品用户体验更好。从高科技公司长远竞争力来讲,TK是做产品出身的人,整个公司的理念都是这样的,一直在琢磨怎么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如果只是沉迷于竞争,无法研发出好的产品。”
对于Uber而言,就想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怎么样能够让一个人最高效、最经济地从A点到B点,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这个事情。
从两位过往发言,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补贴”没了,就真的是个坏消息么?岛君觉得:未必!
▌ 程维: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在3月份的一次专访中,程维将出租车司机定义为滴滴最牵挂的人群。“滴滴是出租车师傅永远的益友,滴滴是世界唯一一家将出租车及司机连接到移动出行平台的机构。无论滴滴如何布局,出租车司机是最让我牵挂的人群。”
4月,在自家的“健康月”活动上,程维表示,任何服务行业经营的出发点都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对便捷、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服务设计、运营模式就必须跟上。
“实际上,我们真正服务好用户了吗?还远没有。企业大了离用户就远了,我们希望真正了解用户,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用户的声音。我们设立了移动体验平台‘滴滴VOC’,一方面关注舆情与差评率,汇总体验分析报告;另一方面上线VOC论坛,收集内外部体验问题进行讨论和指派责任人解决,形成体验闭环,每天有很多用户会在这里发表意见;我们还设立‘管理者客服日’,管理人员每个月要拿出一天当客服。听客服电话我常常会觉得心虚,根本还没有做到很好地服务用户,规模大了不代表体验做到位了。”
“我们这样一家靠营销扩张、靠海量的资本快速成熟或者催熟了的公司,首先要树立对用户的敬畏。”
程维表示,滴滴是无知无畏的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外行,但是我们想做一些事情,推动这个行业往好的方向走。滴滴原来的使命只有一条:让出行更美好;我们最近又加了一条:让司机受人尊敬。
4年了,滴滴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工作。
当年,滴滴跟快的合并的时候,程维说过这样一句话: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今天,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未来他们依然会坚守他们的使命,坚持“one team,one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