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03
自2014年以来,以石油为代表的世界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急转直下,至今虽在底部有所反弹,但和过去高点比,仍处于比较低的区间。
但是,恰恰是在前几年的价格高点,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轮对外购买资源、能源的高潮。这些企业现在普遍遇到了困难。“一带一路”国际项目与基础设施融资专家李福胜博士称,这类企业的风险现在已经到了全面爆发的阶段。
李福胜曾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在一家专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营的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工作多年。他长期从事政府支持的出口信贷、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融资研究,项目涉及东南亚、非洲、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产业领域包括制造、矿业开发、水电火电投资、尤其资源开发及相关资源的股权收购和开采融资,并出版关于跨国投资风控的专著《国家风险》。
对于当前出现困境的原因以及中国应如何从这轮经济周期变化的风险中吸取教训等问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李福胜。
对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误判
记者:这几年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其中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尤其值得关注。你如何看待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收购资源能源类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周期风险?
李福胜:中国对外投资的经济形势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的进出口双双下降,对外投资也超过了吸收的直接投资。贸易下行、投资上行,从理论上说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阶段,这个阶段呈现的风险是不同的。
中国在过去20多年积累的上万亿的对外投资存量,目前确实面临许多的风险,尤其是在铁矿石、有色金属、油气、煤炭等大宗商品领域的对外投资,正处于风险全面爆发期。
以铁矿石为例,我们在拉美、澳大利亚、非洲购买矿产,但现在普遍遇到了问题。除中钢遇到的极大风险外,中信泰富这家公司由于投资于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导致巨大到不能自我消化的风险已经消失了。
在资源能源类的收购上,主要面临三类风险:第一是世界经济周期风险,而世界经济又受中国经济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领域;第二是地缘政治风险;第三是汇率风险。
记者:如何定义全面爆发?
李福胜:目前看世界经济可能长期低迷,中国经济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之中,大宗商品收购的风险只会加速爆发,不会有逆转。虽然目前没有全盘统计,但是从一些大项目就可以看出来。再比如,对委内瑞拉开展的贷款换石油业务,虽然不会出现严重违约,但人家可能借新也还不了旧。在澳大利亚、南非、拉美的大量矿产投资,对今天中资企业的财务形成了巨大的考验。
记者:出现这么多问题,原因是什么?
李福胜: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失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疲软后,都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世界经济会在中国的带动下高速增长,现在看来这是明显的误判。
能买也能卖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记者:既然对全球经济形势出现了误判,那么这是普遍现象吗?西方的老牌大宗商品公司,比如嘉能可,是怎么做的?他们如何规避风险?
李福胜:他们经历许多全球经济的周期,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他们会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实时调整产能。比如,他们拥有的澳大利亚的铁矿、加拿大的铜矿、缅甸的铜矿,他们就出售了,接收的恰恰是还没有经历全球经济周期经验的中国公司。还有必和必拓也是这样。他们觉得资产价格已经到了高点,将来可能下跌,于是就提前调整资产的布局,出售这些资源。
但是我们呢?我们的国有企业里不是没有精明的企业家,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预料到世界经济形势的走势,但是产能调节机制僵化了。也就是说,只能做大,不能“做小”,买来了资源是成绩,但是如果出售,那可能会被批评为“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我几乎没有看到中国企业购买了资源,又根据市场周期适时调整主动卖出、成为市场的主导者的行为。只有主动买,没有主动卖,这很不正常。购买资源本来就是投资行为,买卖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记者:这对中国的企业有什么启示呢?
李福胜:随着中国走出去的资本越来越多,中国应当具有全球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过去,我们的观念一般是购买资源,为我所用,因此总是希望买的资源越多越好。但是,价格的主动权不在你手中,你买得越多,可能亏得越多。
如果以全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就是在全球的范围内来考虑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卖出资源,要么止损,要么发挥全球市场的调节作用,对我们也有益的,因为市场供给增加了,其他人想抬价格抬不起来。
打造中国的真正的全球企业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价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中国虽然是世界市场一个巨大的买方,却无法主导价格。
李福胜:是的,在一些大宗商品领域,一些国家会组成联盟,其价格也不一定是市场的行为,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但中国是单体的消费国,且参与行业联盟较少,所以中国很难对价格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应对价格的波动。
中国也应当充分采取非市场战略,动用国家的外交、地缘政治等综合的力量,来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这方面也有待积累经验,中国的对外援助一般不附加条件,奉行不干预他国内政的基本国策。
记者:我们回到企业层面来看,比如世界上老牌的大宗商品的企业大多也是从某一个国家发展起来,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成长出几家具有全球视野、真正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大型大宗商品的公司呢?
李福胜:是的,很多跨国公司没有国界,在全球许多地方设立总部,呈现出全球企业的迹象。这不仅仅表现在销售全球化、雇员本地化等指标,还包括资本构成全球化,比如一家公司可以在全球许多股票交易所上市,其股东也是全球的。但是中国的一家外贸企业,虽然100%的产品出口,可能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但是很难说这是全球企业,既没有建立起全球供应链,也没有构建全球价值链,只是中国的一家出口中国产品的企业。
中国要打造中国的全球企业需要一个改革过程。以巴西的淡水河谷为例,这本来是一家巴西的国有企业,但通过私有化和各项改革,走出巴西,股票在巴西、美国、香港等地上市,并且经历了多次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成为了一家有影响力的资源类全球企业。对我们的国企,这是很好的借鉴。
记者:能否更具体地提一些建议。
李福胜:以油气行业为例,我们的油气行业是明显的寡头垄断,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对个别公司进行改革。其实和当年银行改制一样,银行上市了,资产规模和经营实力都增强了。现在也一样,油气行业的改革会让油气行业真正地做大做强,成为真正的全球企业。不要以为改革了,这家企业就跑了,中国的市场这么大,企业跑不掉,政府照样收税,国家和老百姓都受益。